首頁|必讀|視頻|專訪|運營|制造|監(jiān)管|大數據|物聯網|量子|元宇宙|博客|特約記者
手機|互聯網|IT|5G|光通信|人工智能|云計算|芯片報告|智慧城市|移動互聯網|會展
首頁 >> 相關報道 >> 正文

華為專利盤拆解:2.2億美元與280億美元

2011年4月25日 21:39  21世紀經濟報道  作 者:丘慧慧

    今年年初,一場針對摩托羅拉的知識產權訴訟,讓華為這家符號企業(yè),又增加了不少標簽,外界的解讀不乏“師夷長技以制夷”之感慨,尤其是在該訴訟獲得美國法院的初步支持之后。

    風暴中心,似乎更加平靜。

    “其實無所謂朋友和敵人!4月8日,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,華為對摩托羅拉的訴訟,只不過是國際企業(yè)之間關于商業(yè)秘密和知識產權的一個正常的糾紛和爭議解決方式。

    宋柳平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即開始深度參與華為在知識產權上的重要談判與合作,也是華為出售華為電器予愛默生,以及華為3COM合資等資本運作項目中的知識產權負責人。

    某種程度上,對于華為來說,向外界去陳述公司在專利、知識產權、創(chuàng)新等問題上的價值觀,時常讓其有“雞同鴨講”的感覺。其最大困惑在于,華為自身與公眾之間,關于“專利價值”是否等于“商業(yè)成功”之間的分歧,以及如何在開放競爭中構建自身的知識產權戰(zhàn)略,并達成這種戰(zhàn)略所要抉擇的路徑——既有付費,也有創(chuàng)新;既要競爭,也要合作。

    宋柳平強調,對于知識產權的理解,如果走到極端,反而是不利的,“過度強調所謂的自主,可能會是災難性的,因為我們嘗過很多苦頭”。

    華為訴摩托羅拉:一種爭議解決方式

    《21世紀》:大家都很關心華為在美國起訴摩托羅拉的事情,現在有何最新進展?此案將如何影響華為的知識產權戰(zhàn)略?

    宋柳平:美國法院已頒發(fā)初步禁止令,初步支持了華為的訴訟主張。至于可能的進展,我們也不便分析。

    《21世紀》:這是華為首次在海外動用知識產權的利器,如果勝訴,中國的民眾會據此認為這是中國企業(yè)在國際專利戰(zhàn)役上的首戰(zhàn)告捷,你如何看該案在中國激起的關注度?

    宋柳平:這是一個國際企業(yè)之間,關于商業(yè)秘密和知識產權的一個正常的糾紛和爭議解決方式。

    《21世紀》:你認為外界過度解讀了嗎?專利一向被認為是國外企業(yè)的競爭武器,尤其是在技術密集型的電信行業(yè),不乏針對專利的壁壘與合作,華為的基本立場是什么?

    宋柳平:在工業(yè)標準領域,任何一家公司,不用人家的技術,只用自己的技術的可能性是零,唯我獨尊在我們電信領域是不可能的,你必須按照國際標準做,你必須用到別人的技術,也必須用到別人的專利,通過相互的交叉許可授權來開放已成為業(yè)界普遍遵守的規(guī)則。

    因此,一定要有開放性。因為現在世界的環(huán)境,尤其是電信領域是一個開放的環(huán)境,設備要互聯互通,一定要按照開放接口國際標準來做。國際標準組織都是大家一起去討論,協商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方案,然后形成國際標準。

    這就是所謂的融合,大家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共同把產業(yè)做大,把成本降低,用戶才能得到好處,運營商才能得到好處。

    為什么GSM技術這么普及,就是所有產業(yè)都支持這個標準,大家也用這個標準,并不斷改進技術。整個上下游產業(yè)鏈,包括芯片處理能力、軟件能力、應用能力,才能不斷降低成本,不斷提高技術。這就是上世紀90年代一部3萬元的大磚頭手機,現在只需要花幾百元的原因。產業(yè)鏈的成功一定是需要一個開放的環(huán)境。

    所以我們的核心思想就是技術一定要有開放性,一定要有繼承性,而且一定要滿足客戶的需求。

    過度“自主”會吃苦頭

    《21世紀》:國內有不少聲音把華為的成功解讀為一家民族企業(yè)在專利、創(chuàng)新上的勝利,你覺得專利和知識產權本質意義是什么?

    宋柳平:對于知識產權以及它對一個國家起到作用的理解,若果走到極端去的話,反而是不利的。過度強調所謂的“自主”可能會是災難性的,因為我們是嘗過很多苦頭的。

    在華為的整個開發(fā)過程中,很多年輕的技術人員的天性就是希望創(chuàng)新,什么都想搞新的東西。但實際上,如果不是繼承前人的、別人的東西,完全自己做,既是高成本的,也是不穩(wěn)定的。

    我們強調要有繼承,人家花了那么多精力投資搞的技術基礎你不用,自己又搞一套,實際上是死路一條。過度強調所謂的“自主”創(chuàng)新和知識產權,實際上是沒有看到它的本源,本源的問題是我們要取得商業(yè)成功,要給產業(yè)鏈帶來價值,要滿足客戶的需求。

    《21世紀》:也就是說,專利戰(zhàn)略首先不能排斥繼承,只有專利也并不代表成功?

    宋柳平: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,微軟的三大技術都不是他自己最早發(fā)明的,都是吸收別人的技術并整合到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上,客戶購買了,他取得了商業(yè)成功,從dos到windows,到后來的瀏覽器,所有一系列的東西都不是他最早發(fā)明的。

    所以現在獲得技術的途徑已經很多,你想通過壟斷一項技術來實現商業(yè)成功這種可能性已經非常小了,因為現在大家都可以很容易的獲得這項技術,企業(yè)最重要的在于整合能力,而不是自己做技術多強,自我技術多強,其實不是這樣子,能導致企業(yè)商業(yè)成功是靠整合能力,就是你把技術、資源、渠道整合起來以后形成一種優(yōu)勢,其實就是企業(yè)管理。微軟如此,思科也是。思科最重要的能力在于將業(yè)界先進的技術整合進自己的產品里,推向市場,然后賣成功了。

    所以我們覺得不管是你通過許可方式獲得的技術,還是通過自己開發(fā)獲得技術,或者通過并購獲得的技術,關鍵看你這個東西是否有競爭力,是否能得到客戶的接受,核心問題在于商業(yè)上的整合能力,而不在乎是否是百分之百的自主創(chuàng)新。

    《21世紀》:在你看來,未來專利的發(fā)展趨勢是怎樣的?

    宋柳平:未來一個標準的產生,可能幾十個國家都有基本專利,不是一家公司有90%,可能每家公司都只有百分之幾。幾十家公司,最后大家一算,互相開放,互相交叉許可,或者誰向誰交點錢。

    國際標準組織就是一個協商的組織,你一家獨有,人家投否定票就過不了,所以一家壟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因為大家都提交提案,大家都在爭議和討論,最后妥協出一個中間路線,然后大家都只持有一點。

    所以我們一直不主張極端強調狹隘的自主,就是這個意思,全球的發(fā)展趨勢一定是這樣的。

    華為的算盤:2.2億與280億

    《21世紀》:通訊行業(yè)面臨殘酷的競爭,專利許可的談判時常會成為對手設置的競爭壁壘,你有什么體會?

    宋柳平:其實在這個行業(yè)里面,沿著開放的技術環(huán)境來講,其實就無所謂朋友和敵人、無所謂競爭對手的問題。

    技術是不分國界、不分人的,只要對你產品有貢獻的技術,你都是可以采用,但是有一個法則——你得遵重別人的知識產權,你用別人的知識產權要跟人家商談付費。

    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你完全沒有一點知識產權,來跟人家談付費價格會很高,甚至人家可能拒絕許可給你。但如果你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以后,就可以跟他交叉許可,當自主知識產權用于交叉授權時就獲得了價值,否則只能是成本。

    所以我們跟跨國公司都是開放的態(tài)度,你可能要用一點我的技術,我可能用一些你的技術,但是算起來你還是占優(yōu)的,我就向你付些費。專利這東西你不尊重別人,別人也不會尊重你。

    《21世紀》:華為去年在專利許可上付出了多大成本?通過購買獲得的專利是不是越來越少?

    宋柳平:我們去年付出的許可費是2.2億美元,換來了280億美元的銷售額。通過購買的專利不能說越來越少,只能說比例越來越低,因為銷售規(guī)模在增大,可能要付的錢要更多一些。我們一直在努力積累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,這樣我們在跟人家談判時有更多的交換的東西,我們付出的比例就會減少。

    《21世紀》:哪些技術通過購買獲得?哪些技術通過自主創(chuàng)新做呢?如何決策?

    宋柳平:到底是我自己開發(fā)好,還是買人家好,還是從人家許可來好,其實最重要的決策因素是我最后提供的產品是否有競爭力,然后賣到市場上是否有一定的利潤空間。

    有很多人強調自主創(chuàng)新就是百分之百要自己做,那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做法,成本也高得不得了。如果你沒有市場競爭能力,自主有什么用?

    決策的依據是要歸根到四點上:質量好、服務好、運作成本低、滿足客戶需求。我們衡量如何做事的一切標準還是這些,而不管他是不是自主創(chuàng)新。

    比如說做一個手機,手機芯片是購買來還是自己做,我能算,如果自己做,芯片我要做五年,人家一年就要產品,那我怎么辦?我只能通過買。

    我們有一項技術叫長距離光傳輸技術,我們整套是從美國買過來的,買過來的話就保證了一個上市周期,我會衡量是買來好還是自己開發(fā)好還是許可方式獲得好,還是跟人家聯合開發(fā)好。我們并不關心這個東西是集成創(chuàng)新還是自主創(chuàng)新,我們關心的是競爭力的問題。

    《21世紀》:在操作層面,華為如何獲得自己在國際專利格局中的話語權?

    宋柳平: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組織的事務。這些組織是開放性的,任何人都可以參加,只不過你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職位,是根據你的實力、技術能力以及你提交的東西質量來區(qū)分的,不同公司可能不一樣。

    這個標準組織里既有運營商,也有設備商,有歐洲的,也有北美的,這些不同的人和企業(yè)組織在一起,來碰撞出火花,來提出最佳的方案,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獲得技術發(fā)展路線的走向。主流國際標準的方向實際上就是行業(yè)走向的比較主要的方面,所以我們開始覺得這個東西比較重要。另一方面,你參加標準組織要有貢獻,要提交提案。將企業(yè)的自主創(chuàng)新融入到國際主流技術標準中已成為業(yè)界的一種潮流。

編 輯:孫慧
聲明:刊載本文目的在于傳播更多行業(yè)信息,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如網站內容涉及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本站聯系電話為86-010-87765777,郵件后綴為#cctime.com,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,進行的“內容核實”、“商務聯系”等行為,均不能代表本站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
相關新聞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人物
工信部張云明:大部分國家新劃分了中頻段6G頻譜資源
精彩專題
專題丨“汛”速出動 共筑信息保障堤壩
2023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
中國5G商用四周年
2023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
CCTIME推薦
關于我們 | 廣告報價 | 聯系我們 | 隱私聲明 | 本站地圖
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© 2007-2024 By CCTIME.COM
京ICP備08004280號-1  電信與信息服務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
公司名稱: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
未經書面許可,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、鏡像